您的位置 首页 PyTorch 教程

从头开始用 PyTorch 实现 YOLO (v3) 教程(三)

PyTorch入门实战教程

第二部分中,我们实现了 YOLO 架构中使用的层。这部分,我们计划用 PyTorch 实现 YOLO 网络架构,这样我们就能生成给定图像的输出了。

我们的目标是设计网络的前向传播。

先决条件

  • 阅读本教程前两部分;
  • PyTorch 基础知识,包括如何使用 nn.Module、nn.Sequential 和 torch.nn.parameter 创建自定义架构;
  • 在 PyTorch 中处理图像。

本教程的代码基于 Python 3.5, 和 PyTorch 0.4. 代码发布在 Github repo 上。

本教程分为5个部分:

定义网络

如前所述,我们使用 nn.Module 在 PyTorch 中构建自定义架构。这里,我们可以为检测器定义一个网络。在 darknet.py 文件中,我们添加了以下类别:

这里,我们对 nn.Module 类别进行子分类,并将我们的类别命名为 Darknet。我们用 members、blocks、net_info 和 module_list 对网络进行初始化。

实现该网络的前向传播

该网络的前向传播通过覆写 nn.Module 类别的 forward 方法而实现。

forward 主要有两个目的。一,计算输出;二,尽早处理的方式转换输出检测特征图(例如转换之后,这些不同尺度的检测图就能够串联,不然会因为不同维度不可能实现串联)。

forward 函数有三个参数:self、输入 x 和 CUDA(如果是 true,则使用 GPU 来加速前向传播)。

这里,我们迭代 self.block[1:] 而不是 self.blocks,因为 self.blocks 的第一个元素是一个 net 块,它不属于前向传播。

由于路由层和捷径层需要之前层的输出特征图,我们在字典 outputs 中缓存每个层的输出特征图。关键在于层的索引,且值对应特征图。

正如 create_module 函数中的案例,我们现在迭代 module_list,它包含了网络的模块。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模块是以在配置文件中相同的顺序添加的。这意味着,我们可以简单地让输入通过每个模块来得到输出。

卷积层和上采样层

如果该模块是一个卷积层或上采样层,那么前向传播应该按如下方式工作:

路由层/捷径层

如果你查看路由层的代码,我们必须说明两个案例(正如第二部分中所描述的)。对于第一个案例,我们必须使用 torch.cat 函数将两个特征图级联起来,第二个参数设为 1。这是因为我们希望将特征图沿深度级联起来。(在 PyTorch 中,卷积层的输入和输出的格式为`B X C X H X W。深度对应通道维度)。

YOLO(检测层)

YOLO 的输出是一个卷积特征图,包含沿特征图深度的边界框属性。边界框属性由彼此堆叠的单元格预测得出。因此,如果你需要在 (5,6) 处访问单元格的第二个边框,那么你需要通过 map[5,6, (5 C): 2*(5 C)] 将其编入索引。这种格式对于输出处理过程(例如通过目标置信度进行阈值处理、添加对中心的网格偏移、应用锚点等)很不方便。

另一个问题是由于检测是在三个尺度上进行的,预测图的维度将是不同的。虽然三个特征图的维度不同,但对它们执行的输出处理过程是相似的。如果能在单个张量而不是三个单独张量上执行这些运算,就太好了。

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我们引入了函数 predict_transform。

变换输出

函数 predict_transform 在文件 util.py 中,我们在 Darknet 类别的 forward 中使用该函数时,将导入该函数。

在 util.py 顶部添加导入项:

predict_transform 使用 5 个参数:prediction(我们的输出)、inp_dim(输入图像的维度)、anchors、num_classes、CUDA flag(可选)。

predict_transform 函数把检测特征图转换成二维张量,张量的每一行对应边界框的属性,如下所示:

bbox_-2

上述变换所使用的代码:

锚点的维度与 net 块的 height 和 width 属性一致。这些属性描述了输入图像的维度,比检测图的规模大(二者之商即是步幅)。因此,我们必须使用检测特征图的步幅分割锚点。

现在,我们需要根据第一部分讨论的公式变换输出。

对 (x,y) 坐标和 objectness 分数执行 Sigmoid 函数操作。

将网格偏移添加到中心坐标预测中:

将锚点应用到边界框维度中:

将 sigmoid 激活函数应用到类别分数中:

最后,我们要将检测图的大小调整到与输入图像大小一致。边界框属性根据特征图的大小而定(如 13 x 13)。如果输入图像大小是 416 x 416,那么我们将属性乘 32,或乘 stride 变量。

loop 部分到这里就大致结束了。

函数结束时会返回预测结果:

重新访问的检测层

我们已经变换了输出张量,现在可以将三个不同尺度的检测图级联成一个大的张量。注意这必须在变换之后进行,因为你无法级联不同空间维度的特征图。变换之后,我们的输出张量把边界框表格呈现为行,级联就比较可行了。

一个阻碍是我们无法初始化空的张量,再向其级联一个(不同形态的)非空张量。因此,我们推迟收集器(容纳检测的张量)的初始化,直到获得第一个检测图,再把这些检测图级联起来。

注意 write = 0 在函数 forward 的 loop 之前。write flag 表示我们是否遇到第一个检测。如果 write 是 0,则收集器尚未初始化。如果 write 是 1,则收集器已经初始化,我们只需要将检测图与收集器级联起来即可。

现在,我们具备了 predict_transform 函数,我们可以写代码,处理 forward 函数中的检测特征图。

在 darknet.py 文件的顶部,添加以下导入项:

然后在 forward 函数中定义:

现在,只需返回检测结果。

测试前向传播

下面的函数将创建一个伪造的输入,我们可以将该输入传入我们的网络。在写该函数之前,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命令行将这张图像保存到工作目录:

现在,在 darknet.py 文件的顶部定义以下函数:

我们需要键入以下代码:

你将看到如下输出:

张量的形状为 1×10647×85,第一个维度为批量大小,这里我们只使用了单张图像。对于批量中的图像,我们会有一个 100647×85 的表,它的每一行表示一个边界框(4 个边界框属性、1 个 objectness 分数和 80 个类别分数)。

现在,我们的网络有随机权重,并且不会输出正确的类别。我们需要为网络加载权重文件,因此可以利用官方权重文件。

下载预训练权重

下载权重文件并放入检测器目录下,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命令行下载:

理解权重文件

官方的权重文件是一个二进制文件,它以序列方式储存神经网络权重。

我们必须小心地读取权重,因为权重只是以浮点形式储存,没有其它信息能告诉我们到底它们属于哪一层。所以如果读取错误,那么很可能权重加载就全错了,模型也完全不能用。因此,只阅读浮点数,无法区别权重属于哪一层。因此,我们必须了解权重是如何存储的。

首先,权重只属于两种类型的层,即批归一化层(batch norm layer)和卷积层。这些层的权重储存顺序和配置文件中定义层级的顺序完全相同。所以,如果一个 convolutional 后面跟随着 shortcut 块,而 shortcut 连接了另一个 convolutional 块,则你会期望文件包含了先前 convolutional 块的权重,其后则是后者的权重。

当批归一化层出现在卷积模块中时,它是不带有偏置项的。然而,当卷积模块不存在批归一化,则偏置项的「权重」就会从文件中读取。下图展示了权重是如何储存的。

wts-1

加载权重

我们写一个函数来加载权重,它是 Darknet 类的成员函数。它使用 self 以外的一个参数作为权重文件的路径。

第一个 160 比特的权重文件保存了 5 个 int32 值,它们构成了文件的标头。

之后的比特代表权重,按上述顺序排列。权重被保存为 float32 或 32 位浮点数。我们来加载 np.ndarray 中的剩余权重。

现在,我们迭代地加载权重文件到网络的模块上。

在循环过程中,我们首先检查 convolutional 模块是否有 batch_normalize(True)。基于此,我们加载权重。

我们保持一个称为 ptr 的变量来追踪我们在权重数组中的位置。现在,如果 batch_normalize 检查结果是 True,则我们按以下方式加载权重:

如果 batch_normalize 的检查结果不是 True,只需要加载卷积层的偏置项。

最后,我们加载卷积层的权重。

该函数的介绍到此为止,你现在可以通过调用 darknet 对象上的 load_weights 函数来加载 Darknet 对象中的权重。

通过模型构建和权重加载,我们终于可以开始进行目标检测了。未来,我们还将介绍如何利用 objectness 置信度阈值和非极大值抑制生成最终的检测结果。

文章来源:Hello Paperspace

本站微信群、QQ群(三群号 726282629):

PyTorch入门实战教程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

返回顶部